立足中原文化核心承载地的资源优势,以历史发生地实地考察打破传统课堂边界,以现场教学破解史学教学“重文本、轻实践”困境——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闵祥鹏教授主持的河南省本科高校研究性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沉浸式教学模式赋能历史学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研究”,自启动以来持续探索地域特色鲜明的史学人才培养路径,让“行走的历史课堂”成为历史学专业教学的重要补充,为史学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深挖中原资源,构建“全时段”现场教学素材体系。河南境内星罗棋布的历史遗迹、文化场馆,既是中原文明的鲜活载体,也是史学教学的“活教材”。针对传统史学教学中“学生对历史认知多停留在书本层面”的痛点,项目团队系统梳理省内兼具历史价值与教学适配性的资源,形成以中原历史脉络为核心的现场教学素材清单,实现从先秦到近现代的“全时段”覆盖。
这份清单中,既有见证先秦军事与政治变迁的牧野之战遗址、齐桓公葵丘会盟台,也有定格宋代政权更迭的陈桥驿赵匡胤黄袍加身处;既包含承载近现代记忆的花园口决堤遗址、红旗渠纪念馆,还联动殷墟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等文化场馆——所有场景均与历史学专业核心课程深度衔接,助力学生将课本文字转化为可感知的历史场景。
为避免实践环节流于“参观打卡”,团队还开发中原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海外黄河文献数据库等数字资源,为现场教学配套基础史料参考,让学生在考察中既能“见其形”,更能“知其理”。
优化教学环节:让历史学习“贴地而行”。“以前记‘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只是背结论,到了官渡古战场遗址,才真正明白地理环境对战役走向的影响。”这是河南大学历史学专业学生参与现场教学后的真实反馈。这样的改变,源于项目团队对“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的系统设计。
课前,团队结合课程内容推送针对性史料,引导学生带着1~2个具体历史问题参与考察,让实践“有备而来”;课中,教师不再是单纯“讲解员”,而是结合遗址风貌、文物展品开展场景化教学,随后组织学生分组交流观察与思考——在殷墟博物馆,师生围绕甲骨文字形解读中原早期农耕文明特征;在红旗渠纪念馆,通过实物与影像资料探讨“红旗渠精神”的历史语境,让历史学习从“被动听”变为“主动探”;课后,鼓励学生撰写调查报告,梳理实践收获,实现“实践、思考、沉淀”的闭环。
经过探索,项目不仅完成现场教学资源梳理与实践目标,更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成果。目前,河南省内多所高校已参考该项目思路,结合本地历史资源开展类似现场教学,让地域文化资源转化为史学教学的共同财富。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胜昔 通讯员 桓亦雯 田静静)
鼎泽配资-杭州股票配资-按天配资交易-股票在线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