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文章遴选王芗斋前辈谈拳语录部分内容,尝试从站桩修习体证中提炼核心要点并注解。欢迎大家评论区留言进行增补修正。
图片
1. 站养生桩要站透了,浑身上下要有松沉笃实的劲,举手投足要有牵挂之感。
(核心注解:
“站透” 指气血贯通四肢百骸,无一处阻滞。
图片
松沉笃实非 “死沉”,而是松到极致后的 “沉劲”—— 如浸水中的木头,外松内实,看似轻盈却有向下扎根的稳重;
“牵挂之感” 是身体各部位的联动觉知,抬手时似有丝线牵连腰胯,落足时能感知头顶与脚底的对拉,避免局部发力。)
2. 站养生桩要保持身体拔地欲飞之感,站时可以先紧一下,再松一下,找找感觉。
(核心注解:
“拔地欲飞” 是上下抻拔的意境 —— 头顶如被轻提,脚底似有浮力,全身如拉开的弓弦,既松且紧。
“先紧后松” 是入门巧法:先让全身肌肉微紧如握拳,再突然放松如释重负,在对比中体会 “松而不懈” 的状态,避免站成 “死桩”。)
3. 养生桩与技击桩某种意义上讲是一念之差。
(核心注解:两者桩架可近,差异在 “意”。
养生桩意念在 “养”—— 如春日融冰,让气血自然流转;
技击桩意念在 “应”—— 如猫伺鼠,周身暗含攻防警觉,念头从 “放松滋养” 转为 “一触即发”,桩态便随之生变。)
图片
4. 手腕要保持往上提的劲,站时要把胯掖起来。头要虚领顶劲,脚要五趾抓地,脚脖子挺劲,体现了上下抻拔之意。
(核心注解:
手腕上提非 “硬抬”,而是掌根微沉、指尖轻挑,似托浮球;
“胯掖起来” 指胯根内收,如穿紧腰裤般内敛,避免敞胯泄劲。
虚领顶劲是头顶百会穴似有细线轻牵,不僵不挺;
五趾抓地是 “似抓非抓”,脚趾微蜷如握沙,脚底涌泉穴有饱满感;
脚脖子挺劲是踝部微绷,形成 “头顶上拔、脚底下蹬” 的上下对拉,如拧毛巾般让全身筋膜绷紧。)
图片
5. 站技击桩要丁步与八步之间找东西,身体要往后靠,保持含蓄的劲。桩架要撑起,最关键头顶要领起来。前膝往前上指,脚要有回拉的劲,胯要裹,后脚尖在一定程度上尽量不过膝盖,后大腿外侧吃劲就对了。
(核心注解:
“丁步与八步之间找东西” 指在两种步型的转换中体会攻防的 “临界劲”—— 既含丁步的紧凑,又具八步的舒展。身体后靠是 “蓄势”,如拉弓待发,劲藏于脊;桩架撑起是 “外撑内裹”,似充气的球,皮肉向外撑、筋骨向内收。前膝上指不超脚尖,避免 “跪膝”;脚回拉与前膝上指形成前后对拔,如两人相拉却各不相让;胯裹是两侧胯根内收,护住中盘;后脚尖不过膝是防重心前移,后大腿外侧吃劲说明 “力达胯根”,已形成 “后脚蹬、后腿撑” 的发力链条。)
6. 站桩得劲后,每打一拳自然就拥上去。
(核心注解:“得劲” 指桩功练出 “整体劲”,此时出拳非单纯手臂发力,而是由脚蹬地、胯传递、肩催送的 “整劲”,如海浪推进,拳头只是 “前锋”,全身力量如潮水般 “拥” 向目标,不发而自彰。)
图片
7. 郭云深先生站桩时把脚插在门槛下面,以利下势,以利下盘不失稳。
(核心注解:此为强化下盘稳定性的秘法 —— 脚插门槛下,可限制脚跟外撇,迫使五趾更紧地抓地,同时在 “下势” 时(如深蹲),门槛能挡住脚掌后滑,倒逼腰胯发力,避免 “塌腰泄劲”,久而久之,下盘如钉入地,任外力推拉亦难动摇。)
8. 站桩一次保持的时间要长,尽力多站一会儿,站到最后一两分钟,可以把式子下到最低,步子最大,尽量让自己累一点。
(核心注解:长时间站桩是为突破 “疲劳关”,让身体适应 “松中发力” 的状态;最后 “式子下到最低” 是 “极限训练”,此时最易暴露身形缺陷(如塌腰、跪膝),在疲劳中修正,能强化 “在困境中保持整劲” 的能力,如锻造铁器,越锤打越坚韧。)
9. 试力犹如哄小孩,劲大不成,劲小不成,手前推时要沉肩、含胸,用身体前摧;双手回拉时意念要往前,前推时意念要往回。试力最高阶段要有指过留痕之意。
(核心注解:“哄小孩” 喻试力需 “分寸劲”—— 过劲则僵硬,欠劲则散漫,如抱婴儿,既稳又柔。前推时沉肩不耸肩、含胸不驼背,用腰腹 “催” 着手臂动,而非手 “带” 着身体走;“回拉时意念往前、前推时意念往回” 是 “反向意念”,避免劲 “直来直去”,形成 “欲前先退、欲退先前” 的螺旋劲。“指过留痕” 非真留痕,而是意念中指尖划过空气时有 “阻滞感”,如划水般清晰感知力的渗透,此时已达 “意到力到” 的精细控制。)
10. 试力的作用就是用意念调动和支配全身的肌肉尽量参加,以至全部参加工作,最后力争做到每个动作都是一动而全身皆动的整体运动。
(核心注解:试力是 “动中桩”,通过缓慢动作让平时 “偷懒” 的小肌肉群参与发力。如手微动,需感知脚、膝、胯、腰、肩的联动,似木偶被丝线牵动,一处动则全身随,最终形成 “牵一发而动全身” 的整体协调性,为后续发力打基础。)
11. 手到步到。手到步不到,打人不为妙。
(核心注解:手与步是 “先锋” 与 “根基” 的关系。手到步不到,如树无根,再快的拳也无穿透力;手到步到则如猛虎扑食,爪到身到,力从地起而达指尖,攻防皆有根。)
12. 要想着手比身体重,操拳、试力要想着手把身体带起来。
(核心注解:“手比身体重” 是 “以意念带劲”,如手提重物时身体自然跟随,此时出拳或试力,手臂的 “重感” 会倒逼全身协调 —— 手往前探,身体自然跟进,避免 “手快身慢” 的脱节,形成 “手领身随” 的流畅劲路。)
13. 练步子起右脚时,左腿好像是中间的腿才稳,脚落要向前放,不要向边上放。磨擦步要肩胯动,要提胯,胯应是侧的,在脚往前问时慢慢把它正过来。
(核心注解:起右脚时左腿为 “中轴”,如圆规的固定脚,确保重心不晃;脚向前放是 “直线进攻”,避免侧步泄力。磨擦步的 “肩胯动” 是 “肩与胯合”,肩动胯随、胯动肩跟;提胯是避免 “拖地走”,如跨门槛般让胯带着脚起;胯先侧后正,是在移动中调整身位,从 “侧对” 到 “正对” 目标,既隐蔽又能发力。)
14. 练习步的作用非常大,只有练好方知妙处。
(核心注解:步法是 “运动的根基”,步稳则拳准,步活则势灵。如车之轮,步法练得好,既能快速接近目标,又能灵活闪避,更能为发力提供 “支点”,所谓 “步不稳则拳乱,步不快则拳慢”。)
15. 桩上没有功夫,是走不好步子的。
(核心注解:桩功是 “静中求劲”,步法是 “动中用劲”。桩上不得 “整体劲”,步法必是 “散劲”—— 脚动身不动,或身动劲不随,如无舵之舟,难控方向与力度。)
16. 磨擦步要保持着这个劲走。
(核心注解:“这个劲” 指桩功中练出的 “松沉劲”“整体劲”,走磨擦步时如 “在水中行走”,始终保持身体的凝重感与协调性,不因移动而散劲,每一步都如桩功的延续。)
17. 推手是断手的放慢动作。
(核心注解:断手是实战中的快速攻防,推手则是慢动作的 “劲路训练”—— 在缓慢的接触中感知对方的力向、力度,练习 “听劲”“化劲”“发劲”,如慢放的战斗录像,能更清晰地掌握攻防细节,待熟练后,快用时便得心应手。)
18. 推手时要点紧、身上松,开始练做不出来,但要想着。
(核心注解:“点紧” 指与对方接触的 “触点”(如手掌、手臂)要 “敏锐且有弹性”,能感知对方劲的变化;“身上松” 指非触点部位要放松,避免全身紧绷导致僵硬。初学者易 “一紧全紧、一松全松”,需刻意练习 “触点紧、周身松”,逐步形成 “外松内紧” 的状态。)
19. 推手非常重要,要多打轮,今后就不怕与人手臂接触。
(核心注解:“多打轮” 是通过反复练习积累 “接触经验”,消除对肢体对抗的恐惧,同时在互动中熟练 “化劲”“发劲” 的技巧,如士兵实战演练,久练则临敌不慌。)
20. 力由足发,要配合步法。
(核心注解:力的源头在脚,步法是力的 “传输带”。如打拳时,脚蹬地产生的力经腿、胯、腰、肩传递到拳,而步法的移动能调整发力的 “角度” 和 “距离”,让力更精准地作用于目标。)
21. 力随时要含着,力都是向回的,不能向前。老先生说打人如牵牛才狠。
(核心注解:“力含着” 是 “蓄劲”,如弹簧压缩,看似无力实则暗藏反弹力;“力向回” 非 “后退”,而是发力时先有 “回拉” 之意,如牵牛时先松绳再猛拉,让对方失去平衡后再发力,比硬推硬打更省力且有效。)
22. 不是指着对方中线,要拉着对方中线,控制对方中线。
(核心注解:“对方中线” 是胸腹要害,“指着” 是进攻,易被格挡;“拉着” 是通过手法、步法迫使对方中线偏移(如拽臂使对方身体倾斜),进而控制其平衡,此时进攻便如探囊取物。)
23. 推手时不要平行,要有高低顿挫。
(核心注解:“平行” 易形成 “顶牛”,双方力撞力,难分胜负;“高低顿挫” 指通过身形起伏、劲路收放的变化,打破对方的力的节奏,如波浪般有起有伏,在对方力尽时发力,事半功倍。)
24. 推手时不要怕输,努力劲顶着对方,要敢于把对方放进来,听着对方的劲而变化。
(核心注解:“不怕输” 是放下心理包袱,专注感知对方劲路;“劲顶着” 非 “硬抗”,而是保持自身中线稳定,如堤坝挡水;“放对方进来” 是诱敌深入,待其力老(劲已用尽)时,根据 “听劲” 到的信息变招,如关门打狗,让对方进退两难。)
25. 推手时前脚一定要挠住地,有抓劲。
(核心注解:前脚抓地是 “固定前支点”,如船抛锚,能稳定身体重心,同时为发力提供反作用力,避免因对方用力而自己脚步滑动。)
26. 要和自己人推手,不要和外人没有把握就拉来架势实作,不然会吃亏的。
(核心注解:自己人推手可循序渐进,在安全环境中试错、改进;与外人实作易因技术不熟或对方不按 “规矩” 来而受伤,待功夫扎实后再实战,更为稳妥。)
27. 拳打在对方身上,前胸后背都痛,是意念的关系,神意足,这和李广射虎同理。
(核心注解:“神意足” 指发力时意念高度集中,如李广误认石头为虎,一箭射穿,意念的强度能强化力的 “穿透力”。拳打在对方前胸,意念却透过后背,让力渗透全身,而非只作用于表面,这便是 “意到力到” 的高阶境界。)
王芗斋先生站桩要诀原文:王芗斋先生告诉我们:“用工时,莫发急,应找个适宜的场地,利用大树的吸炭呼氧,和紫外线的杀菌力,再凝神静气的站立,身躯宜直,两足分开与肩齐,混身关节都含着似曲非直意,内空洞外清虚,两手要慢慢的轻松提起,高不过眉,低不过脐,臂半圆腋半虚,左手不往鼻右来,右手不向鼻左去,往怀抱不粘身,向外推不逾尺,双手变化在范围里,不计好坏之姿势,更不重势之繁简与秩序,须体察全身内外得力不得力,守平庸,莫好奇,非常都是极平易,研学术从不分今古和中西,这种运动也算真稀奇。
因为世人多不知,不用脑,不费力,并不消磨好时日,行站坐卧都可练习,这里边蕴藏着许多精金美玉,和无限的神思钻研起来生天趣,有谁能体会到这自娱能支配虚空宇宙力,锻炼的愉快难比喻,飘飘荡荡随他去,精力充满神不疲,注意顶心如线系,遍体松静力如泥,慧眼默察细胞系,如疯如颠如醉如迷,蓄灵独存悠扬相依,海阔天空涤万虑,那管它日月星球都转移,只要你肯恒心去站立,自有你想不到的舒适,这就是前辈不传的诀秘。”
当然,这只是大成拳站桩的秘诀,也是大成拳登堂入室的根本法门,只有过了这一关,才能更好地习练试力、试声、发力等内容。然而这些内容,非明师身传口授慢慢点化恐难得其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鼎泽配资-杭州股票配资-按天配资交易-股票在线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